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在采訪中表示,要讓文物保護插上數(shù)字化和技術的翅膀。當前,敦煌在文物保護、研究以及弘揚方面都應用了先進的數(shù)字化技術。
蘇伯民表示,自16世紀中葉后的幾百年間,莫高窟遭受了比較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破壞。直到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才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弘揚等各項工作。
2019年8月19日,總書記在視察敦煌研究院時指出,要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強調文物保護要依靠科技。一年多來,敦煌研究院牢記囑托,更加不遺余力地投入到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等各項工作中來。
蘇伯民透露,在保護方面,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畫、土遺址、數(shù)字化等方面的關鍵瓶頸問題,積極申請承擔了3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甘肅省政府已經批準敦煌建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科技平臺。以此為基礎,敦煌研究院還正在申請設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國家在“十四五”科技規(guī)劃中,將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給予充分保障和支持。
在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正在積極地籌備啟動敦煌文化價值體系和敦煌與絲綢之路系列課題研究,深入發(fā)掘和研究敦煌文化和絲綢之路沿線歷史遺存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
在弘揚方面,敦煌研究院積極運用各種新的技術。目前,敦煌研究院運用AR和數(shù)字孿生技術,已經實現(xiàn)了莫高窟智慧導覽和“窟內文物窟外看”的參觀模式。同時,還運用云展覽、融媒體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敦煌文化的傳播途徑和弘揚模式。